首届中法培养打版师科班毕业—打版师的异想世界
06/07/15 12:54:00

       上海大学-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。这一年,两个专业的首届毕业生一共只有17名。


  他们既学设计,也学服装打版,只是方向各有侧重。3年的本科课程没有教材,全凭法国请来的老师言传身教。而本次参与拍摄的3名毕业生,则全部为打版专业。


  虽然人们往往将成功的设计师称为大师,而把优秀的打版师称作裁缝,然而连皮尔·卡丹先生都自称裁缝,作为同样在设计课程上倾注大量心血的打版专业毕业生,前景似乎算得美妙。


  也许有一天,他们中的某些人也能像陆坤一样,成为本城订制服的翘楚———已然功成名就的陆先生1981年出生,比他们大4岁。


  打版:神奇地将设计草图变成现实


  在外行人眼里,打版师铺开的版样图是一堆莫名的零件,完全想象不出来它最后完工的样子。但有经验的打版师,有时要比设计师的地位来得更崇高———设计师描画出设计图,而打版师则凭一双火眼金睛外加一对巧手,将时装拆成版样图,再组装起来。


  这就是打版专业学生学习了3年的法宝,况且他们一样也要设计。设计师与打版师的角色,在他们身上合二为一,左脑右脑同力开工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


  一开始,要学画标准版。亚洲人的标准版型,细细地画在硬纸板上,袖围、胸围、开线……所有数据都像银行密码,怕是喝醉了也能背出来,并且铭记一生。以后任何的版型,都在此基准上变化。比如我们常在小店里听阿姨夸某条外贸微喇裤版子好,可能就是因为这条裤子是从膝盖上便开始放喇叭裤腿,穿上去愈发显得蜂腰长腿,小腿尤其媲美九头身美女。而版子不好的衣裤,穿上去完全不贴身,不显身材。


  后来开始学立体剪裁,也就是传说中的定制服。这时便不会有画在纸板上的版样了,而是设计完毕后用一块布在你身上围啊围,这里别两个大头针,那里开条衩,一切完美后剪刀唰唰飞舞,剪成型的大布片就是,缝起来便是你的定制华服,简直赛过人体雕塑———时装的魔术,便是这么变出来的。


  课余:既逛王家码头,也逛恒隆


  学生们共度3年的这个工作室一面墙上,钉满了外卖菜单。有时候赶一件衣服能做通宵,大家玩命似地陶醉其中。


  “人台”是不能少的,每人一大一小,用的是亚洲标准人台。国产货,300元一个,都嫌它硬,用起来不称手,据说法国货软硬适中,手感很愉快,然而要2000元一个,买不起。


  不上课的时候,就出动去逛街。逛董家渡是为了淘布料———没布怎么做衣服?淘回来的布舍不得直接做衣服,而是先用白色的坯布在小人台上试验。


  逛完董家渡,再去逛恒隆,看看那些一线品牌的版子好在哪里。逛完恒隆若还有余力,就跑去百货店,于是发现很多牌子根本不打版,直接就套标准版做。但是版子好的买不起,买得起的看不上,自己又没力气全部动手做,学这个专业也不好,自己没衣服穿。


  翁子迅设计的一套晚装与一套颇有和式风格的运动装,在毕业秀上得了奖。一直到拍照时,这名腼腆的男生还忙着找打火机烧掉他作品上的一个小线头。而一到董家渡、王家码头,他立时开始变得威风凛凛,所向披靡———有一次花20元买了8块布,从此被奉为班上纪录。


  毕业典礼:一场像样的时装秀


  713日,八号桥。一场看起来相当专业的时装秀在此上演,而幕后的17名设计师全是这一届的毕业生。细细看来,在后台追着模特继续往她们身上别别针、系丝带的,全是打版专业的毕业生。他们将自己亲手设计的服装变成现实,然后又充当服装师,在后台针对模特的身材进行最后的修改———所谓急就章的定制服,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,最后居然也都似模似样


  有美人,有华服,有酒,发给每位来宾的毕业纪念册是一本名为时尚多棱镜的小册子,每页都印了毕业生的作品。


  
3年中,院长不时会收到一些特殊的礼品———法国老师组织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制成成衣,请朋友友情客串当模特,在艺术感十足的旧仓库等地拍时装大片,然后做成写真照片集模样赠送给学院的老师。积累下来,就是自己的时装目录,随时可以掏出来令顾客眼睛闪闪发亮。


上一条:首批本科资格服装制版师毕业

下一条:上大时装首届毕业生预测—时装秀演绎七大时尚风格